本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本系动态

肢体创变启新思:《卓别林前传》工作坊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4文章来源:表演系(含音乐剧中心)

    10月22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含音乐剧中心)为突破传统表演训练中“肢体表达固化”的瓶颈,深化国际戏剧教学交流,特邀英国痴人妄语剧团联合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保罗·亨特(Paul Hunter),带来“痴人精髓”为主题的工作坊。活动以《卓别林前传》中“肢体叙事传情”的核心逻辑为灵感,通过沉浸式互动教学,为学生解锁肢体表演的创新维度,也成为院系链接国际前沿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举措。



    保罗·亨特以“打破肢体惯性,重构情绪表达”为教学核心,聚焦肢体与情绪之间的多层次关系。他虽未直接复刻《卓别林前传》的剧情片段,却深度提炼了作品的精髓——正如剧中卓别林与斯坦·劳雷尔无需过多台词,仅靠肢体的节奏与互动细节便能传递幽默与温情。保罗引导学生从“反常规视角”重新思考肢体与情绪的关系,并提出:“情绪表达不该有固定模板,比如传递10分的喜悦,不必只有跳跃大笑,用缓慢舒展的肢体、轻柔的指尖触碰,反而能让情感更有层次。”这一理念与表演系“细节塑造个性、创新点亮角色”的教学核心高度契合。



    工作坊以“基础训练—核心探索”的递进节奏展开,环节紧凑、互动性强,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掌握核心方法。首先,保罗带领学生开展“双人123置换游戏”。初始阶段,两人需按顺序完成“1、2、3”的基础指令;随着训练推进,节奏逐渐加快,指令也不断升级——比如将“1”替换为“拍手”、“2”替换为“起跳”。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学生的肢体反应速度与双人配合默契度,帮助大家打破长期形成的肢体惯性记忆。不少学生在游戏中感慨:“原本觉得简单的动作,换个指令就容易出错,才发现自己的肢体反应一直很固化,这个游戏让身体‘了起来。”



    在肢体基础训练之后,课堂进入核心探索环节——“1-10分情绪肢体表达”。保罗先让学生用常规动作展现不同强度的情绪,帮助大家梳理“情绪强度与肢体幅度”的常规关联;随后,他抛出反常规命题:“如果10分的喜悦用蜷缩身体、缓慢微笑来表达,7分的悲伤用轻快踮脚、指尖轻颤来呈现,会有怎样的效果?”他还结合《卓别林前传》的创作思路举例:“剧中卓别林表达无奈时,从不用皱眉叹气,而是用‘弯腰、双手缓慢摊开’的动作,让观众从肢体节奏里感受到角色的委屈与幽默。”在保罗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尝试“情绪与肢体的错位表达”——有人用“小幅度原地转圈”展现10分惊喜,有人用“指尖快速敲桌”传递3分焦虑,在不断试错与调整中,逐渐领悟“非常规肢体表达能让角色情绪更独特、更有感染力”的核心逻辑。


    课后,参与学生纷纷分享心得,表示这次工作坊彻底刷新了自己对肢体表演的认知:“以前演开心只会笑和跳,现在知道‘慢动作抬手’‘指尖轻触’也能传递极致喜悦。未来塑造角色时,我会尝试用更多元的肢体语言,让人物内心更立体。”



    此次工作坊,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含音乐剧中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之一。通过保罗·亨特带来的“反常规肢体表达”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表演方法论,更培养了大家的创新思维与国际视野。未来,表演系将继续以“打破表演边界、链接全球优质资源”为核心,推出更多兼具专业性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助力学生在多元训练中夯实表演根基,成长为兼具“细节把控力”与“创新表现力”的卓越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