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含音乐剧中心)持续推进跨专业与科艺融合教学,特邀法国导演格雷戈里·格罗让(Gregory Grosjean)开展《指尖情缘》编舞艺术工作坊。活动以双人编舞创作为核心,通过120分钟沉浸式教学打破表演与编舞的学科壁垒,更以“实时拍摄与表演结合”探索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实践。工作坊不仅为学生打开了“指尖叙事”的新视野,也成为表演系深化跨领域教学的重要实践。

格雷戈里·格罗让以“经典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为核心,跳出传统编舞“重肢体、轻细节”的惯性,聚焦“手指”这一微观载体。他以当代舞作品《拍手》为蓝本,引导参与者从“表演视角”拆解作品——如同表演专业“分析剧本、理解角色内核”的过程,先吃透原作背景与语境,再进行改编创作。在他的教学逻辑中,“指尖动作”是“可传递情感的表演符号”,正如演员通过眼神、手势传递情绪,指尖的起落、节奏与配合同样能构建完整叙事。这一理念与表演系“小细节支撑大角色”的教学理念高度契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跨专业融合的核心,是用精准身体语言表达情感与叙事。
整个120分钟的沉浸式教学以“理论+实践+输出”的递进结构展开,各环节自然衔接,体现出与表演专业的紧密联动,也在过程中融入了科艺融合的理念。课堂伊始,学生通过梳理《拍手》的创作背景完成原作深度解读,如同表演前的“剧本围读”,为指尖动作赋予“有根源的情感”;随后,在观摩原作视频后,参与者用手指进行类似表演的“角色细节设计”,将舞蹈框架拆解为指尖的轻重、快慢与配合,以编舞思维优化表演细节。在学习原始编舞后,学生被要求将其转化为指尖动作,以考验“身体控制能力”,确保动作服务于叙事而非单纯技巧展示。接着,学员以双人形式创作专属编舞并现场展示,相当于表演中的“片段汇报”,通过指尖配合传递“联结感”,展现双人互动的默契。最后的“实时拍摄与表演结合”环节,让指尖动作适配镜头捕捉特点,既呼应表演专业“舞台、镜头双场景适配”的培养需求,也让学生学会用技术放大表演细节的感染力。


参与学生表示,编舞中的“指尖控制”和表演中的“细节表达”相通,实时拍摄让他们懂得技术能够增强表演张力,未来在角色塑造中会更关注这些“小而有力”的身体语言。
此次工作坊是表演系深化跨专业与科艺融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引入编舞领域的前沿理念,课程进一步丰富了“微观肢体表达”的教学维度,以“实时拍摄”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与技术的协同效应。

未来,表演系(含音乐剧中心)将持续以“打破学科边界、链接艺术与技术”为核心,推出多领域融合实践活动,夯实学生表演根基,培养跨领域艺术感知力与技术应用力,助力复合型表演人才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