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第三届表演教育国际论坛”开幕,聚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今天
在全球表演艺术教育交流互鉴共融的背景下,表演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聚焦经典与创新的国际盛会。2024年11月28日,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协会影视表演艺术委员会共同承办的“STA-第三届表演教育国际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历史悠久的佛西楼一楼会议室盛大启幕。本次论坛由构建中国戏剧影视自主话语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教学国际论坛项目和文教结合工作室项目-高校表演艺术人才工作室提供经费支持。
领导致辞
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肖英教授的开场致辞中拉开帷幕。肖英教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此次论坛不仅会从历史与理论的层面回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还将通过新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其在当代表演艺术教育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表演相互融合与相互作用,即“守正创新、融通中西、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探索“中国特色表演训练方法”,创建“中国演剧学派”。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举办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之一,旨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融合提升,共同推动全球表演教育的创新发展。
随后,亲临现场的国际剧协总干事、国际戏剧协会剧作家论坛主席托比亚斯·比昂科尼做开幕致辞。他对斯坦尼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表示赞赏,同时也提出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是否是表演教育和训练的巅峰?是否排斥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表演实践?他表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无疑值得戏剧研究者、教育者和艺术家的关注,但以上问题,需要大家有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郝戎院长通过线上方式,在论坛上发表了内容为“斯坦尼体系为‘我’所用,建立中国演剧学派”的主题发言。郝戎院长在发言中强调,尽管当前戏剧表演理论和方法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仍然具有深远影响。他呼吁大家站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术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共同构建中国自己的演剧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中国戏剧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等院校视听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发言时表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作为表演艺术的基石,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和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充满技术变革与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经典体系,探讨它如何回应当代表演艺术的新需求,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再创造,以及能否与数字化媒介等新兴技术相结合等问题。
主题发言
在拍照合影环节后,论坛进入了主题发言环节。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副主任王鑫教授,详细阐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现实主义美学创作中的价值。他强调,教师在理解和应用斯式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传承和发展这一体系至关重要。王鑫教授指出,斯氏体系在中国表演教育中具有显著价值,其科学性和规律性为表演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将斯氏体系进行本土化的转化性运用,实现本土性融合发展,才是当前中国表演教育的迫切需求。
香港演艺学院署理院长、表演系主任黄龙斌则是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五个基础点出发,深入剖析了优秀表演与演技的特质。他结合香港演员在斯式体系学习中的实践经历,提出了对斯式体系灵活运用的独到见解。黄龙斌强调,表演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唯一方法。他还特别提到斯氏体系在解决真实性问题上的基础性价值,以及内外部表演技巧结合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对于深化表演教育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副主任张辉教授,从不同民族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出发,深入探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创作方法上的适应性。此外他还指出,对于电影演员而言,现实主义创作的前期体验生活与情感积累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张辉教授认为,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个体化的,不同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作品时,其体验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性的体验最终会在表演中流露出来。他还特别提到,电影表演的前期准备与话剧有所不同,电影演员需要迅速且准确地启动当下的真实感受,以符合电影拍摄的要求,这都需要我们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上海戏剧学院55级校友、国家一级演员张先衡,回顾了斯坦尼体系的历史渊源,分享了苏联专家在中国表演教育中的授课经验。通过小品进行元素训练,提出要理清生活线和行动线,即按照生活的逻辑组织有效的行动,并强调了斯式体系本土化与融合的重要性。
上海戏剧学院PT专家、90级校友、著名导演、演员、监制、编剧徐峥,则结合行业实践一线的经验,表达了对母校未来教学能够融合更多表演流派的期待。他表示,如果只根据斯坦尼体系来探讨斯坦尼,是很难全面透彻的,需要对国际上更多表演流派都有所研究,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斯坦尼体系的独特之处,从而进行融合化的创新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副主任厉震林教授指出,斯坦尼体系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该体系中国化的过程,作为中国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颇丰的学术专家,他从外圈到中心、从容到融、从身体到文化、从历史到现实四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民族演剧学派与斯坦尼体系结合的关系,以及该体系融合中国民族美学上做出的探索。
此外,俄罗斯艺术学院院长格里戈里·扎斯拉夫斯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赵宁宇、美国耶鲁大学戏剧表演研究系主任著名戏剧导演大卫·钱伯斯、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副主任兼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副主任杨扬、马耳他大学教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斯蒂芬·阿奎利纳、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贝拉·梅林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也分别发表了精彩发言。其中,斯蒂芬·阿奎利纳教授分享了他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找到表演的真谛,探索斯坦尼提出的行动分析法。贝拉·梅林教授则是分享了她从事表演教育30余年总结出的“十种工具”策略,帮助演员创造内在生命和填补真空。这“十种工具”是初读(剧本)、行动片段、对文本的剖析、三个研究圈层、服装也是搭档、动态地倾听我戏里的搭档、做决定的时刻、解锁不同的谱线(即思维线、行动线及情感共鸣线)、演员和角色的融合、演员和观众的关系。以上实操性极强的斯坦尼体系实践收获,对表演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全球学者将自己的经验所得悉数分享,共同交流了斯坦尼体系在表演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在论坛的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就斯坦尼体系在中国表演教育中的本土化、现实主义教学体系的坚持以及表演教育的实践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刘庆副院长发表闭幕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紧密围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今天”的主题,成功实现了多重目标:首先,通过回顾斯坦尼体系的历史发展,加深了对这一经典表演理论的理解;其次,深入探讨了斯坦尼体系在现代表演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为未来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刘庆副院长强调,上海戏剧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地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不仅局限于斯坦尼体系,还将广泛涵盖其他表演流派与体系。通过深入的对话与合作,全球表演艺术教育将迈向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未来。
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国内外教育界各部门及人士的鼎力支持,衷心感谢文教结合工作室项目-高校表演艺术人才工作室提供经费资助,以及英国剑桥大学教授Micheal Earley对本次论坛的帮助。
“STA-第三届表演教育国际论坛”不仅为国内外表演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更为推动全球表演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论坛的成功举办,彰显了表演教育界的热情与活力,也预示着表演艺术未来更加辉煌的前景。论坛虽已结束,但我们的探索与追求永不止步,我们期待在下届盛会中,继续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表演教育的创新发展,携手续写表演教育的新篇章。
部门动态
- 12-17 “STA-第三届表演教育国际论坛”开幕,聚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今天
- 12-16 表演系课堂精彩重塑一周内,徐峥老师再次走进课堂
- 12-06 PT专家徐峥老师走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