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系名家系列讲座——厉震林《电影表演:时代的假面和表情》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名家系列讲座第六讲——厉震林《电影表演:时代的假面和表情》于2018年6月7日下午13:30在我校图书馆四楼大厅举行。表演系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了此次名家讲座。表演系主任何雁对厉震林教授给予表演系教学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呼吁全体师生能够认真听讲,深入学习探索表演理论知识,提高表演艺术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表演系副主任肖英主持本场讲座。
在讲座上,厉震林教授首先谈到了新时期和新世纪的电影表演美学所经历的六个阶段:即戏剧化表演、日常化表演、模糊化表演、情绪化表演、仪式化表演和颜值化表演。这种电影表演美学的演变不是表演自身的事情,而是新时期和新世纪政治、文化和电影工业三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它既有集体无意识,也有集体有意识;既有时代的“规定表演”,时代的气质规范了表演的气质,也有电影从业人员的“自选表演”,开创出某些属于个人的表演形态,是新时期和新世纪发展历史最为生动的形象注释。
厉教授认为:任何艺术都是一种人学,都是表现人以及为人服务的,电影自然也不例外。由此,扮演人的电影表演,也就成为电影艺术的核心部位。电影表演的形态和资质,也就决定了电影的形态和资质。应该说,表演理论“理来论去,仍逃不出一个核心,即演员怎样面对一个个变化、活动着的真人。”
最后,厉震林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了一个现象,即在华语“商业大片”以及仪式化表演尚未成熟即被过度开发之后,颜值化表演不知不觉“奔袭”银幕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表演美学思潮,初步形成了超越古典主义美学的演员形象要求、青春气息的本色表演和时尚的夸张表演等基本表演美学特征。颜值化表演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倾向,使它在表演文化生态、属性和效应等方面形成了若干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戒的美学现象。
讲座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受到了在座所有听众的热烈反响,表演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被厉震林教授潜心研究电影表演、全身心关注表演生态的精神所感染、感动。
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电影电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戏剧影视学术研究基地副主任。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个人著作《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2015)》等35部。创作作品有46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30集电视连续剧《开漳圣王陈元光》等。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中国评协“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优秀著作论文奖、上海社联优秀论文奖等5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