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原创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拉开帷幕,剧目以创作社的创造缘由为主题,讲述了创造社骨干成员郭沫若、田汉、郁达夫、成仿吾等进步青年心怀远大抱负,远渡东洋求学,在紧张严峻的国际形势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当前克服万难,坚持不懈,勇于追求文学理想,以诗歌为武器,寻求救国之路的热血往事,生动再现了百年前这群进步文艺青年的豪情壮志、伟大理想与爱国情怀。这群公费留日的有志青年,因诗相聚,与诗为伴,又以诗为武器,希冀于用诗救国!对文学的赤诚与热爱紧紧地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深厚的爱国情怀与相同的理想追求使他们拧成一股绳,用才情、豪情与激情谱写浩浩荡荡的救亡图存的壮丽诗篇。导演在创排中紧扣“诗”这一关键内核,从剧作结构、剧情铺排到导演构思、舞台呈现,创造性地以“诗”为主旨,贯穿始终,突显剧目深刻隽永的诗意美感,独具匠心地打磨出一首漂泊流动的理想诗篇。
不同于传统的历史题材作品,《寻找归宿的流浪者》紧扣“诗”的关键内核,进行诗化处理,赋予其诗体结构。脱去了史实的繁冗与厚重,抛开激烈的矛盾冲突,剧目以思想启蒙与文学追求为主线,保留了人物可贵的精神品质,强调剧作的思想性与文学性。无场次的结构安排,百像式的表达方式,通过四个篇章展开叙事,将郭沫若、田汉、成仿吾等进步青年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和谐完整、立意新颖、意境优美的壮丽诗篇。自由随性、重于抒情的诗体结构又与动荡局势下漂泊在外的爱国青年的处境遥相呼应。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远在东瀛的他们不仅担忧着自身的前途,经历着理想与生活的交锋,更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未来。从这一角度看来,自由散漫、跳跃自如、饱含真情的诗体结构更符合剧目的文学基调。
为了剧作更为真实可信,剧组在创作之初,特约了郭沫若女儿郭平英、田汉之孙欧阳维、成仿吾之女成其谦以及策划联络人唐仲远等,对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历史事实、事件细节等进行全面的考究,并达成共识,希望携手创作出一部聚焦于百年前年轻人的“历史偶像剧”,让偶像一词回归本义,启发当代年轻人应如何在美好的青春里谱写充实闪耀的理想诗篇。由于剧作涉及的人物史实较多,倘若分述郭沫若、田汉、郁达夫、成仿吾等进步青年的故事,处理不好容易出现前后脱节、节奏拖沓、平淡无味的问题。而剧目的导演巧妙地在四人身上找到了共同点——同样的兴趣爱好与相同的理想抱负,可以说他们因诗相聚,与诗为友,以诗为武器,用诗救国!导演创造性地将“诗”作为连接四人的纽带,贯穿始终,以创造社的创造缘由为主题,通过创造社的成立与发展,引出四人相识、相交、相知的故事,由此故事情节和谐完整,生动流畅,颇具诗意。
围绕“诗”这一关键内核,导演在构思与创作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诗意化处理,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写意化、意象化的表达。整个舞台空灵自由,清新脱俗,写意之美随剧情的蔓延滋长,每一时空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诗意美感。舞台后上方有一块固定的弧形屏幕,时而显现文字作为叙事的补充,时而呈现图像暗喻时空的转变,时而配合灯光音响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舞台氛围。多媒体影像技术的融合弥补了戏剧舞台的纪实性,以第三视角展现身处舞台后方的戏剧场面,带领观众感受角色内心细腻真实的情绪情感,放大演员精巧的表演创作,与剧情本身形成互文。舞台节奏的铺排亦与诗歌的音乐性与韵律感不谋而合,结合剧情,光束将人物划分在不同的空间,创造了多视点的叙事图像,又通过理想之光——“诗”将大家融入同一空间里。演员的大段独白配合歌队流动的肢体语言,填补进台词的缝隙间,台词与肢体相辅相成。舞台调度高低有序,错落有致,一方蹲下,一方站起,此起彼伏,动静结合,音乐般美妙的韵律节奏悄然流露。剧目还引入民族元素作为点缀,既符合剧作的规定情境,又增强了漂泊流动之诗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色彩。如中国传统写意戏剧中的鼓点的运用,将人物的心理节奏将以外化,在预示矛盾冲突即将爆发的同时,又为后续剧情的营造了悬念。又如日本民族音乐与民族语言的运用,既交代了故事所处的地点与时代,又突显了角色身处异国他乡、格格不入的窘迫处境。在演员、导演、舞台美术设计等多部门的相互协作、共同演奏下,《寻找归宿的流浪者》这首漂泊流动的壮丽诗篇以诗化写意的姿态描摹着百年前的社会历史图景,讲述着百年前一群“青春偶像”的热血往事。
《寻找归宿的流浪者》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表演系、舞美系、电影学院、艺术创作中心、演艺中心联合制作,表演系师生共同出演。回顾剧组创作的初衷,是希冀于携手“篆刻”出一部聚焦100年前年轻人的“偶像印章”,让偶像一词回归本义,启发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度过青春。青春作为人生中最宝贵、最精彩、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时光,亦是人生中最没有羁绊的时段,可以大胆地试错,可以肆意地挥洒,但不能把青春的豪情、激情与才情白白浪费。或许正值青春的人们免不了会感到迷茫与焦虑,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会给予你沉重一击,挫折与失败更是成长路上的常客,但这些都不是退缩、妥协、放弃的理由。百年前的进步青年也同样经历过青春的迷茫与痛苦,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心理状态与处境却有共通之处。《寻找归宿的流浪者》的留洋学生给时代青年作出了表率,为了救亡图存,他们努力创造一种新文学,创造一个新世界,成仿吾放弃了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的文凭,郭沫若弃医从文、暂别妻儿,郁达夫郁郁不得志、日夜沉溺在图书馆……他们坚定心中理想,克服万难,百折不挠,最终开辟出崭新的人生道路,用热血、才情与诗意谱写出闪耀壮丽的青春理想诗篇!导演肖英、王洋老师独具慧眼地发掘出这一最高任务,带领着表演系的师生们,重现百年前的“青春偶像剧”,感受领悟青春的能量与理想追求,并将此作为献给当下青年的“成人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剧是百年前的有志青年与当下青年的灵魂对话,是迷茫漂泊的青年人共同探讨的深刻议题。宝贵的青春应该如何闪耀?心中的理想应该如何实现?漂泊的灵魂如何找到归宿?相信在《寻找归宿的流浪者》这隽永深刻的理想诗篇中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刘海琳,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刘海琳,手机:19946283389,邮箱地址:HeleneLau@163.com,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学滨路1号上海戏剧学院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