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系动态

赓续历史 立足当下 创新未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表演系80级专业教学总结研讨会成功举办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221022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系列活动——表演系80级的专业教学总结研讨会在华山路校区图书馆一楼“智慧教室”举办。该研讨会由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雁担任总策划。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在主会场参会并作开幕致辞,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扬在主会场参会并作闭幕致辞,研讨会总策划何雁教授主持论坛并作欢迎致辞,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英担任学术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表演系80级主讲教师、表演教师魏淑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80级表演教师安振吉,上海戏剧学院原教务处副处长、表演系80级形体教师余忠,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原党总支书记、副主任邓定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表演系80级哲学课教师张生泉在主会场参会并作发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原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表演系80级哲学课教师葛朗,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82级学生、一级导演毛卫宁通过视频方式参会并作发言。参与线上交流的还有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80级优秀毕业生丁嘉丽、王星军、刘威张秋歌张喜前、李霞林晓杰钱占钢康爱石谢铜。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英别出心裁地以访谈形式,和线上线下嘉宾进行亲切交流,共叙情谊,共同回望。整场研讨会群情激扬,妙趣横生,既有师生重聚的意气风发、真情流露,又有学术研讨的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一整天的研讨对表演系80级的专业教学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深入了解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训练方法,为厘清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表演体系在中国的流变,推进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科发展和表演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打下又一桥头堡,也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注入信念之魂,开启奋进之源,展之路。


谢巍


      当前表演系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借今天这个机会我给表演系的发展提三点希望:第一、希望表演系按照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上戏表演教学的优良风格和传统,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把健全人格的塑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表演人才;第二、希望表演系树立更加远大的学科发展愿景,守正创新、融通中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上戏特点、面向未来的戏剧影视表演学科体系,积极掌握中国表演学派的话语权,提升行业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抢占学科发展的制高点;第三、希望表演系能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院系、专业院团、校友同行的合作交流和沟通联系,不断生活跃度,扩大朋友圈,擦亮上戏表演的金字招牌。

何雁

       38年前一位刚毕业的师哥闯进师弟的宿舍,说是要给师弟上一堂表演课,讲一讲什么是真正的表演,什么是虚假的演戏;怎么样的做人、怎么样的做戏?从师哥的嘴里,我得出这么几个关键词:“表80级”“魏淑娴”“演戏不能光有体验,还要有表现”,还有一场师哥的吃鸡表演。几年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话剧《高加索灰阑记》在业界反响强烈,这个师哥正是这个戏的主演,非常巧,女主演也来自表80级。时隔9年,我有幸和80级主讲教师魏淑娴共同执教表演系93级,亲身感受了魏淑娴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深受教育。因此,我决心把表演系80级的教学系统整理出来,以赠世人。今天的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头,研讨会结束之后将三本书:一是训练教程、二是研讨会记实录,还有研讨会论文集。

肖英


       80级教学团队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成功典范,其艺术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探索中国特色、上戏特点的戏剧影视教育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回顾总结和深入研究80级教学团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等尤为必要。各位的发言让我们进一步了解80级师生间的点点滴滴,以及教学团队成功的奥秘所在。概括起来总结突出的几个特点:第一、一切为了学生的优秀团队;第二、三全育人的优秀教学理念;第三、具体扎实的教学内容;第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五、获奖无数收获满满的教学成果。这五点是我们80级教学的法则,是培养人才成功的“葵花宝典”。

魏淑娴


      在招生前半年,教学组就开始讨论培养目标、大纲和教程。明确要培养最优秀的高等艺术人才,为此,当时提出来“我们会的我们教,我们不会的我们学,短期学不会的我们请专家来教”,对本院的力量充分使用,对校外的力量努力利用,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抱着这样的一个理念,敞开的讨论研究要增加什么,定了之后自己就练习、学习,教学组共同备课。当时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是影视剧演员,不像戏曲有程式,要怎么办、怎么教、怎么掌握?于是我们摸索着让大家知道外部形式如何传达你的内心体验,这过程中我们选了四种内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训练、速度节奏的训练、步态训练和呼吸训练,这个外部技巧是帮助体现、内部体验的形式。通常表演基础训练阶段到片段训练阶段,在衔接上不是那么容易,一般来讲在初级阶段学会掌握正确的表演状态、掌握真实了,但到了创造角色时全都没了,所以这是一个坎,这个坎为什么在80级过渡的比较好,就是在初级阶段除了体验之外学了表现——外部技术。对每一个学生每一批角色的安排都是讨论的,让他们都不一样,试他们的潜力。我们有一个规定,表演四个老师,必须每学期换老师,因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是要适应不同的导演。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发现同学的问题就是怎么开这把锁。所以我觉得备课很多时候就是想这个方法,找什么练习,说个什么内容,能够解除他的障碍,这是教学中最困难的,一定要研究每个人,让学生接受、能够改变、能够提高,而不是我说了你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那是检验不出什么效果的。

      我们这个教学小组好像是一个整体、一个人,思考事情是一个线索,所以在这几年里面,包括我们的大戏排练、基础课老师的参与,不是上完课就完,而是一直跟到毕业,到了三四年级排大戏,没有基础课我们自己把它变成了“天天练”,每天早上加一课,老师们全都自觉地来到这里加课,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除了吃饭睡觉,可能老师们想的都是同学。老师们把这些同学招进来,为了四年以后他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出色的人,大家付出了一切,真是把他们当宝贝,太爱他们了。教学小组对同学的问题是不过夜的,半夜里也会打电话通气,只要一个同学有问题,全体老师共同研究。发现了同学的问题,教学小组提出不能随便怪同学,宁可受骗,也不能冤枉,太爱同学们了,这个感情,一直到毕业38年了,还是这么爱你们。

      这个班的学生最正义,对邪恶可以玩命,就是那么善良,那么主持正义,这是做人。在排《狡猾的寡妇》的时候,导演是我们的田稼老师,这是一个喜剧,每天后台开心的不得了,彩排最后一天第二天正式见观众的之前,田稼老师突然病逝了,在最痛苦的时候,他们坚持上台,我们听到的是观众席一阵一阵的笑声,演得非常好,整个演完之后同学们大哭了一场,这个事情我记一辈子,这是真正的演员,在最痛苦的时候,把喜剧演的这么好,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演员,真正的人,我们这个职业就是研究生活、研究人的。

安振吉


      既然要培养优秀的演员,选才非常严格、认真,分一线、二线两批老师考核,招生标准很高:首先考虑学生的艺术创造、内部素质:想象力、模拟力、感应力、适应力和创造力;第二方面外部条件:眼耳鼻舌身,两方面综合考虑,决不是选秀选美。

      表演教材当中因材施教是绝对的,当时确定每个演员演什么角色,个人仅仅是提出建议,最后是教学小组里面集合讨论,决定权是教学小组。针对每个学生用哪个角色、用什么方法可以激发他,研究得太仔细了。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发现同学的问题,怎么开这把锁。很多时候备课是备这个,找什么练习,说个什么内容,能够解除他的障碍,这是教学中最困难的,一定要研究每个人。概括起来声乐、台词、形体密切配合表演课,使我作为一个表演老师得益匪浅。

余忠


      我们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一桶水,所以当老师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时候,自己先练先探索,找到规律方法之后,然后再进课堂,决不把学生当实验品,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

      这个班因材施教怎么做的?大的方面让学生要适应老师,因为他们将来工作的面对各种各样的导演,面对各种各样的团体,所以让学生适应老师。同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的了解。所以我们当时每个星期二下午有一个教学小组会议,作为制度定下来,魏老师带着所有老师研究学生问题,首先把学生的问题搞清楚,他存在什么问题,谁的表演过了,他不自然,有一点抢戏,容易过,怎么能够把这种势头压一压,让他顺其自然。有的人不自信,怎么让他建立起自信,有的角色走偏了。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专业课。今天金老师没有来,他当时是我们这个班的辅导员,他可以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做到非常的细致,每一个学生一本笔记本,自己留着,这个学生最近思想有些什么波动,家里有些什么困难,怎么找他谈,那时候还没有心理辅导,就是靠老师,特别是辅导员,每一个学生一本笔记本都记着。这个过程一定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会把难的片段放在之前一个学期里。一定由浅入深,由易早难,台词由少到多,动作的节奏、幅度由小变大,这样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在进行中国古典片段排练之前一个学期,我们的戏曲身段、团扇、水袖、圆场等基本的方法就已经前面贯穿半年,等到再排片段时就直接进行。我们排经典片段的时候,把代表性的,特别是芭蕾的代表性舞蹈,也在前面有了铺垫。所以非常得心应手,上来以后马上找到那种西洋人直立腰的感觉。再比如中国古典片段找到那种手势、腿法、身法,包括眼法等。因为涉及到基本功,过去很多台词和训练方法、发声训练,跟身体训练,是分开的。在技术阶段到片段创造阶段过程中,包括练贯口、绕口令,具体想不起来这些动作,但是这些绕口令的段子,特别是形体的动作配合起来,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些尝试。而且对学生训练言语动作和形体动作之间,包括耐力都起了很大作用。所以这种融合就是一盘棋,一个整体。哪一门课都离不开别的课,不仅仅是声台形表,还扩展到历史课,我们还下生活到洪泽湖,下生活之前就请了党史的老师讲这段党史,在洪泽湖期间党史有意义的故事,这样的融合我自己也受益匪浅。跨院系、跨行业融合,对我们演员训练,演员的教育、成长很重要。

邓定维


      你们的教学我是非常了解的,很多事情历历在目。你们到苏北去体验生活,回来演了一个练习,演出的时候突然停电,没有电,你们看到乡亲们渴望看到你们演出的时候拿着手电筒照着,你们演出回来很感动。这种体验,就体现了老百姓对艺术的爱好,这就是非常好的德育教育。

     这个教学小组秉承了上海戏剧学院优良的传统,老院长熊佛西就是那么的爱学生,1947年他叫同学们“我的孩子们”,这个传统被一代代传了下去。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他们的以身作则,关心你们,无微不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一碗水端平。38年以后的班还能保持这样的团结、凝聚力,那是爱的力量、爱的传承,最重要的教学要有一个好的教学班子。

      一个班出了很多的明星,一个人当了明星以后是不是还想起当年他的老师呢?是不是还能想起他的学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爱心回馈学校,对学校的关心呢?你们80级做的最好,也是使我和在校老师、系里的老师深深地感到安慰,这个班今天齐刷刷站在这里,有很多是明星,你们没有变,母校为你们感到骄傲。

葛朗


      上戏的育人文化首先是大爱的文化,是一种家人的精神。这个在表80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谓大爱,就是爱学生、爱老师,爱国家、爱世界,表80的教学团队挚爱着每一个学生,同学也热爱着每一个老师,表80就是一个爱的大家庭。另外大爱的文化在教学当中至少还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这种大爱的育人文化要让表80的每一个学生都成材,以魏淑娴老师为首的教学团队,她把80的所有学生都看成金子,没有好生和差生之别,教学的全过程就是让他们怎么发光;其次,这种大爱的育人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上戏还有一种很独特的育人文化,我称为“红楼的灯光”,红楼灯光的照射也是一种氛围、渲染、文化的熏陶。我记得讲到表80的标签就是优良的班风,同学们“天天练”,真正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表8030周年回校时候,张秋歌和丁嘉丽走回忆起当年排练教师里面怎么加晚班、上夜课,当时学校面有规定11点学校要锁校门,可是表80的排练都接近深夜。张秋歌和丁嘉丽戏称老师是父母也是铁人和超人,如果开运动会各个是爬墙的高手

张生泉


      我的发言六个字:情感、认知、角色。如果这六个字三个词在前面加一个定语:家庭型的师生情感,团队型的事业认知,使命型的人生角色。常言道有生活角色、有艺术角色,张生泉发明了一个人生角色,它既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使命型的人生角色,就像张秋歌给母校上课时说,母校给了我什么,怎么做,我为什么做?表演系80级的经验对我们每个上戏人,不管是已经退休的还是正在工作的上戏人,既是一种启示,更是一种挑战。我们能不能再创造出一个表演系80级的集体?这需要老师、需要学生、需要小环境(教学团队)、中环境(学校)和大环境(国家)。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奉献世界。跟着党走、跟着社会主义走,将个人的幸福、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幸福、国家的强盛连在一起。表演系80级的同学通过自己的演员生涯,完成了这种飞跃,用出色的答卷回报了母校,回报了老师。我相信通过这次研讨,表90、表00、表20,乃至以后表30,都能够沿着上戏老校友,以表演系80级为代表的优秀教学模式走下去,与时俱进,我们不但自己会好好的活着,更能够让人家好好的活着。

毛卫宁


      从我的角度,从和80级学生合作的感受来讲,80级教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塑造多样性的人物能力非常突出。比如刘威,连续有3年和我合作,一个戏里演了一个老红军,《平凡世界》演一个老农民,《霞光》演一个老特务,这三个人物完全不一样,我从刘威塑造人物的能力感觉到基本功的扎实。我是一个特别冷静的导演,在现场跟我拍过戏的人都知道,很少会被演员所感染,但我被刘威有一场戏感动了,可能几分钟以前还说说笑笑,他演一位老红军父亲,四个儿子都死了,他在喊他们的魂,我第一次在现场哭了,眼泪下来了,当时我觉得很难看,不希望团队看到我被一个表演的片断打动,要保持冷静,但是根本控制不住。第二,独特的个性和表演风格,比如丁嘉丽合,虽然也演各种人物,但是她一以贯之,对表演个人风格的塑造非常强烈,而且非常有魅力。第三,强烈的基本功,比如和林晓杰合作,一直在澳洲生活的她演一个中国的农民,我其实有一点担心,但第一次看完,发现跟三十年以前是一样的,她表演的基本功没有丢,她一张嘴一投足好像她没有出过国。四年的教育、四年表演的积累,像DNA一样刻在他们的生命当中。

丁嘉丽


      我因为自身的原因,形象上的自卑,我是个挺不自信的人,在小品阶段、在无实物阶段上,真是极其不自信。我是外部练习最大的受益者,从模仿别人,然后观察小品练习,外部训练,慢慢越来越自信了。我不再那么紧张、不再那么拘谨,那么僵硬,自信以后形体就会松驰,又请了那么多老师给我们讲课。演员这种职业毕生的,包括晨练,每天在冬天的时候起来特别的困难,但是这些都是必要,我们没有戏曲演员的练基本功那么苦,但没有这四年的晨练,没有这四年老师对我们的训练,到了工作岗位上要想挑大梁根本不行。

      我还想说一句,千万别动这张脸。真的,父母给我们这张脸是和谐的,自然的,一旦动了,这些在你表演上会产生极大的障碍,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自己把握。感恩老师、感恩上海戏剧学院,在学校的各种训练对我帮助巨大,通过四年的训练,使我成为一个演员。

王星军

      教育教人,确实80级设置的这个教学大纲和我们魏淑娴为代表的这个班组是非常值得各个学校推广模仿的,首先就是人,因为老师对学生是一种超出了对自己孩子的一种关心。魏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我什么话都向她说。刚才刘威都说了,到了魏淑娴老师家看昙花那件事,我当时看完昙花写了一篇文章就是《昙花》,昙花一现虽是贬低的事情,但是我说:“我愿意做一支昙花,我不能和牡丹花比,但是我愿意通过辛勤的努力,勤劳的一生最终能在夜晚放出淡淡的光华。”

       80级老师教给我们的表演、台词、声乐、舞蹈,这一切的都用于了我今后的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当中。当时《人民日报》发表过于是之的文章,说话剧演员不戴着麦克风在最后一排能听到你们的声音才是话剧演员,我们80级从入学第一天到离开坚持“天天练”。后来,中国革命之歌《东方红》朗诵招演员的时候,我去参加了,选演员的时候我荣幸地被选上,最后获得文化部表演二等奖,同时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这都归功于我们老师把握我们作为演员精准的台词状态,才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有了不断有一些作品问,包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时都要看到。

刘威


      我要说的是锻炼是一个形式,训练是一个表面,但是锻炼的是我们的责任心,我们是对自己负责的一颗心,对专业负责的一颗心,我从来没有把晨练看成一个简单的锻炼。到今天还可以受益当年这跟四年锻炼下来——我没有算过有多少个小时,但是有4年,除了假期以外,我们没有错过一个星期天晚上的集合,这是一般的班做不到,今天的学生做不到,甚至老师也可能做不到。我无意于指责今天的老师和教育,但是人要管的,尤其是演员这个专业,要有人管的,因为它太容易自由、太容易忘我,太容易自大、太容易骄傲,太容易不管束自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晨练,老师在教学工作在戏外,教学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有点点滴滴的要求,各方面的好习惯,来帮助我们教学,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提高。我们回忆所经历的四年每一件事,哪怕是我们犯的错误对今天都是有意义的。

      我为什么比较怀念这四年,再也不可能有这样四年了,就是我受益太多,要求自己、管束自己、锤炼自己。然后把自己从事这四年所积累下来的,所有的老师给予我们的东西,好的生活习惯、正直的人品、培养的能力,综合起来运用于你的工作,才是在表演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而且有信心走的下去的基础。

       我希望戏剧学院的领导给予表演系真正的开放,现在的招生,招来的很多孩子是领养的,照顾公平的同时,我们不能矫枉过正,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用老师的眼睛去发现苗子,不能够找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员,外面的跟戏剧学院基本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来为戏剧学院招生——招生不准确,招来不想学的人,影响了教学质量。雷佳音,我们学校毕业的,他说师哥我要谢谢你。为什么要谢谢我?他说你曾经在我们开学典礼上讲过一段话,这番话帮助了我,我才有了今天。我当时说“你们可不可以,哪怕一个星期出一次校门,然后你把你的手机一天只用一次,大家做到吗?”现在哪有不出校门的学生呢?都在租房子了。雷佳音做到了,他是一个要学的人,我们就要招这样的人。我们讲文化自信,可不可以讲我们的教育自信、品德自信、学院自信、表演系的自信、上戏的自信。

张秋歌


      魏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得很深刻,表演不能带有表演情绪,但表达的形式看的见摸的着,我们学的哭、笑,这个哭和笑还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后来我们还有大哭、大笑、不出声的笑,还有愉快的笑、痛苦的笑,这是一方面。第二,我们的步态和走路和形体的改变,这个随着我的实践当中会体会到这些重要性。第三是掌握的速度、节奏、快慢和强弱。最后一个是呼吸和快吸快吐、慢吸慢吐,每一个元素当中,在教学当中都有一些小品和我们训练的一些内容。当时同学们最初当学生时并不知道,老师的教学大纲里这样安排,我们真是听老师的话,老师让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让我们笑就笑,我记得有的同学笑的都背过去了,有的同学笑不出声来,光有气没有声,最后都放出来了,这是一个训练的重要过程。在创作中的成熟是一种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所以随着年龄今天在总结的时候,说“哦,原来是这样”,渗入到灵魂里、血液里的东西。另外,步态——走路和改变形体,我当时在学校的时候演小品《小儿麻痹》,魏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了,外部形体的控制、改变,然后内心同时来完成,这很难,就是当我有这个人物在外部形体有独特创造的同时,你的情感表达不受任何的外部形体的干扰,而是成为一体,自然的流露、下意识的流露,这是老师在外部技巧训练当中,在结合作品和我们演的小品当中,是极力的强调这一点。我今后的创作人物,无论我演什么样的人物,在外部形成达到一种统一,这个课程训练当中的重要性也是融入到我的生命和创作的生命。我可以大胆地把人物塑成障碍、形体的改变,大胆的运用,我不会有任何的顾虑,我敢于挑战,敢挑战的。真的,老师的教育,对我们学生的培养,这种根正,我们的路很正。谈到老师在育人的同时,还要做我们的爸爸妈妈,还要做我们的哥哥姐姐,我们都60多岁,我们这一辈子做演员的,眼泪我们很容易的,我们有技巧,但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一起谈到老师、谈到学校的时候,每个同学谈到的时候,那四年是无限地(爱)放大。

张喜前


      我特别重视这次会议,为什么?以前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还是因为太年轻,有很多东西不明白,我特别想从这次会议把很多事都弄明白,因为老师也在总结,我们到这个年龄也应该好好总结。刚进学校没多久,我曾经在学校的帐篷里睡过觉,哭过。在我从小的环境当中,大杂院里面人与人很冷漠,没有觉得还有关心人的这种感觉。但是到了学校以后,我们班一个学生身后能跟4-7个老师在教你,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能不成才吗?当年我们文化程度不高,学校说给我们补文化课,一个学生后面真的很多老师,4个专业老师,几个文化课老师。我们从对表演一无所知的学生进到学校,学校把我们培养成专业人才,走上社会后经过了社会的历练,经过不断的反思,成为了一个职业演员。老师对我们学生当年基础教学付出的这些努力,和现在的成果是成正比的。专业演员和职业演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专业演员就是再经过苦难、再经过沉默,也会坚持这份职业;职业演员要想再往上走,成为艺术家又要经过一次历练,职业演员有一个创作习惯,接到角色以后怎么背台词、怎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体验角色、台词内在的东西、外部的东西,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到现场把它体现在镜头面。时间长了以后就自然而然在有自己的习惯在里面,所以职业演员演戏总是有一些演戏的痕迹在里面。艺术家和职业演员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演的是生活,所以艺术家每一个角色出来都是实实在在,过多少年只要提还是觉得这个角色演得好,而职业演员演的戏,三年以后让你提都觉得都是一些套路,当然套路也有很高的。演生活之后还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真正的好演员。

李霞


      整体四年教学、课程安排,是非常细密的。在外部训练时我印象非常深,魏老师着重强调我们做外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内部的精准。比如说张秋歌演大猩猩,说他用人的思维、用张秋歌的思维完成驾驭的形式,这不对的。你想想大猩猩的智商是几岁?5岁、3岁,还是10岁?它此时此刻想到什么,你的眼神和外部的形体就合在一起。我当时在学习的时候,要琢磨老师说的话,每当做外部训练大哭、大笑时,要找准内心的依据是什么。老师们在抓外部训练的同时,狠狠抓住内部的精准,仅仅有外部的架子不对。一开始我是当了两年的演员,然后到了上戏,有的时候表现和体现在内心当中永远是打架,不知道该怎么办,经过四年的培训以后完全把以前错误的一些表现,仅仅是模拟空的东西,和心里想的东西完全的融洽在一起,这离不开老师们做了大量的教学,包括对我们的训练,从形体到内在的训练,永远在揉,四年当中每时每刻都在调整,揉你,我感觉四年大学真的学了很多东西。

林晓杰


      外部训练是我们创造人物的一种习惯和方法,比如说拿到任何一个角色之后,首先想到这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个性什么样、背景什么样,脑子里会想象这个人的说话声音怎么样,节奏应该是怎么样,表现方式应该是怎么样,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一些特别有特点的,按照这个人物特别有个性的东西找到一些亮点,发挥出来。说一个小的经验,我很多年没有演戏了,因为90年代出国,在国外演戏没办法支撑正常的生活,为了生存而休息了一段时间没有演。直到重返表演,我已经离开20多年,但因为我们老师给我们打的基础太好了,不管是做人还是演戏,这四年我们学的东西,只要用心去做了,在任何一个环境,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跟好莱坞最棒的导演还是最棒的团队去演,都会把你学到的东西、扎扎实实的东西能用到,就会闪光,被很多人去认可。

      今天没有谈到一点,我们80级当时的规矩是大学四年,不到第三年不允许出去拍戏,当时老师说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把的基本功打踏实,那个时候整天从早上到半夜都是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一个星期七天脑子里就是学习、表演,打扎实的基本功,即使后来扔下20年、30年,再拿回来用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很奇怪,我还能演,而且别人对我的肯定还那么多。我们学的方法、打下的基础任何时候拿出来是有用的,将来的师弟、师妹,这四年你可能觉得很漫长,外面有很多的诱惑,但是扎实的基本功比什么都重要。

钱占


      我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表80班非常巧,当年我还是个药剂师,压根儿没迈出黑龙江省,第一次去长春抓药,顺便陪朋友考试。长春艺校有一个一尺见方小窗子,朋友是最后的考试,考完后我们准备走,就听到后面有一个人在叫“你、你……”,我朋友以为是叫他,但没想到是叫我,让我赶快过去考一下。男老师说你进来,你把房间里的灯泡拧下来。我说拧灯泡干什么,他就你说拧下来,我就搬个凳子把灯泡拧下来,他又说你再安上。然后他说你明天等通知,他就是薛伟君,是他把我领进门,我非常感激他。如果在座的老师有知道薛伟君能联系上的,请转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然后,我参加了复试、三试,进了笔试、进了上海戏剧学院。我特别感谢魏老师、安老师,80级的老师们,你们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没有上戏表80级就没有我的今天,也感谢表80级的同学们,是你们容纳了我、接纳了我,我过了一个美好的大学四年,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

康爱石


      谈到教书育人的问题,因为我也是改行后来在上师大教了十几年的书,我特别深的一个感受——教书育人,我认为要反过来说,育人教书。如果把这个人没有育好,教给他再多的东西都没有用。

      表演课的第一课,我记忆特别深,在42年前第一节表演课时,魏老师要我配合在上课时候表现“胃痛”,在课程进行到大约20分钟的时候,我就开始表现胃疼直不起来地窝下去,于是就上来一堆男同学把我抬出去,刚一抬出去,我说“放下,放下,我没事”。“什么意思?”我说:“不知道什么意思,老师让我做的”。一会魏老师说:“都进来吧,都进来吧”,这个课就是这么一个所谓的表演。让我们所有的同学明白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表演。因为接下来魏老师就让我们接着再来一遍。再来一遍不要紧,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开始过火表演。魏老师就开始点名,就让大家区别,你们刚才没有这么大的动作,没有这么大的反响,现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开始表现了。这一节课对我的记忆真的是太深刻了。让我这张白纸就明白了什么是没有痕迹的表演,没有表演的表演。我后来也做了老师,就要求我的学生不要去表演,戏不是演的,是要感受,是要体验的,真的是需要体验的。当然我们刚才谈到很多外部技巧的运用,这个更重要,尤其是对话剧演员。我就是从事教师以后还演了十台以上的话剧,而且都是我主演的话剧,我觉得我的基本功,一直没有丢。我到现在,我是我们班岁数最大,我奔七了,但是我的底气真的还是很足的,这都是老师培养的结果。我感恩80级每一位老师。

      刚才喜前班长说到师生比,魏老师讲给我们请了一百多位老师上课,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所以我真是感恩这一辈子进入了80级,感恩老师们把我拉到了这个集体,感恩我的母校收留了我。

谢铜


      当时我是陪朋友考试的,结果碰到安老师,屠基武老师,他们俩就问我为什么不考。我说我刚考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你们这是哪里?我说上海戏剧学院是哪里?那个时候只知道电影学院和中戏。安老师就叉着腰说你连上海戏剧学院都不知道,你还要学表演、还要当演员?我当时就愣了。后来安老师给我一个他们住的宾馆,说你是要有空,晚上7点以后来房间找我。我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考场单独的一个门里,就是见了安老师和屠老师,当时考得很轻松,跟安老师见完以后没多久又碰到了魏老师、张老师、叶老师,我在所有的考试当中,我刚进演员剧团的信息都没有公开,和所有的考生在一起考,后来才知道这因为当时个年代害怕影响文艺单位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还没有确定我的条件合不合适。就这样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有幸走入了80级的大集体,遇到了这一生中同学常说的像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还有我们表演组二组的江老师,表演组二组的三个同学:李霞、刘威和我。

杨扬


      现代戏剧教育不仅仅是一些技巧的传授与训练,还包含着多方面。戏剧学院立足现代艺术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所以我们诞生的学生、培养的学生,不只是培养少数尖子,而是要让从戏剧学院出去的人都知道戏剧是怎么过来的、戏剧训练需要哪些方面、事业成就需要哪些要素,所以内心陶铸跟戏剧训练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感谢校友提到的一点,除了训练以外,每个月、每个礼拜还有一个读书交流的机会,这非常重要,我说过上戏很多东西都会过去,只有一个东西不会过去,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图书馆,这些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成为无价之宝。四年的学习是打基础,在你以后人生的漫长道路时机,拍戏、演戏、拍电影肯定有,但是要有四年时间跟这么多老师好好学习、切磋、交流,这样的机会出了校园以后估计非常少。

      今天非常幸运,老师跟毕业的校友,包括在座的同学相互之间谈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表演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人有的时候到了职场以后就像机器一样不能停下来,没有一个停歇的机会听到专家给你提醒,或者交流大家在业界碰到的一些共同的困惑。所以今天这个机会非常好,非常感谢表演系的团队策划了研讨会,大家有机会静下来谈一些问题。这个活动可以每隔两年举行一次,不仅是回顾人生、感恩母校,对于我们的教学、理论探讨都是有用的。

精彩花絮

听闻表演系80级专业教学研讨会举办,由魏淑娴、何雁老师合带的表演系93级学生特意为本次研讨会送来花篮,预祝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也赠送给表80级的师哥、师姐,表93级代表孙清、肖英、廖凡、李冰冰、任泉祝敬爱的魏老师健康长寿。


岁月如歌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一天的研讨会,干货满满,我们回望了80级表演教学、表导演创作实践经验,发现和凝练其表导演教学与实践取得成功的规律,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表演教育体系,从而推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天的研讨会,情真意切,我们回味了表演系80级师生情深,更为80级毕业生传承了80级教学团队“为学、为事、为人”的至善至美而动容。世人记住了表演系80级涌现出的表演艺术卓越人才,历史定将镌刻这些耀眼明星背后的幕后功臣——优秀的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80级教学团队。

      七十七载弦歌不辍,上海戏剧学院步履铿锵,表演系80级的专业教学总结研讨会落下帷幕,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还将继续昂首行进,书写下波澜壮阔的崭新华章!


撰文:林青虹  拍摄:秦彩斌  编辑:孔佳艺